22岁,你在干什么?求职?出国?考研?他,还在读大四,却被聘为正教授级研究员,成为中国目前最年轻的教授级研究员,获得100万奖金,并特批硕、博连读。一个超乎华丽的转身,让中南大学数学科学与计算技术学院应用数学专业08级本科生刘路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此前,他因破解“西塔潘猜想”被大家冠以“小陈景润”称号,名声鹊起。 一朝成名给刘路带来了什么,对于未来有怎样的打算?日前,本刊就此采访了已成为教授的刘路。 心态:有些压力 按照当前高校教师的评定制度,如果大学毕业后授课担任讲师,从最初的讲师、副教授到教授一般需要5年的时间,若能力突出,2-3年可能会破格提拔。对于直接被聘为教授,刘路坦言心态上有一点变化,有些压力。 计划:国外留学 既是教授,又将要进行硕、博连读,对于今后的计划,刘路表示先出国留学。现在他已经收到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一流大学的出国留学邀请,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全额奖学金。据悉,中南大学校方也支持刘路到更高的平台上去吸取科研养分,提出“中美两校联合培养”的模式, 接受媒体采访时,刘路表示目前还没想好去不去伯克利:“伯克利录取我的是理论数学方向的专业,而我想把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调整到应用性的‘数据挖掘’上去——我并不功利,倒不是为了追求实用才选这个研究方向的,只是感兴趣而已。” 学习:要重视兴趣 在刘路看来,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早在初二时,他就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正是这份对数学的喜好让他甘愿花费大量时间沉浸其中。而大量全英文的数学书籍和文献的阅读,不仅为他日后用英语写学术论文并投稿给国际学术期刊打下了基础,也让他掌握了学科的前沿知识。 即便是给师弟师妹们提一些大学期间的建议,他同样给出了重视兴趣的回答。“只要能够始终坚持自己的兴趣、怀着野心在自由的道路上一路走下去,其他一切不过是浮云。” 我的成功:可以复制 “我想要呐喊,却无话可说。我不敢说某某某成绩也不好但也成了伟大的科学家,因为我不是某某某,这样的理由只会招来更多嘲笑。”接受采访时,刘路表示,自己是应试教育的抵触者,所以自己的考试成绩并不理想。但这并非说明对现在的教育体制有不同的理解。面对记者“教育的本质或者说是教育在实践中应该带给被教育者哪些东西”的提问,刘路认为,教育最应该传授的是知识。 采访中,刘路的话很少,有的问题只用简短的两个字回答。当被问到自己的成功能否复制时,他也只给出了三个字“可以吧”。这个大男孩看似和普通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但又好像不一样。 神话背后: 自由发展 机制发展 我们姑且不去探讨是否有更多的“刘路”出现,毕竟每个个体天分不同,带有自己的个性。但从刘路的求学轨迹可以看到,兴趣打开了他通向专业领域的大门,家庭和学校给了他自由的发展空间,找到方向后那坚持不懈的专注与强大的自学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牢固的基础,而敏捷的思维能力和持之以恒的态度最终让他走向成功。借刘路自己的话说,这样的成功模式是可以复制的。 当前,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一直被广泛探讨。北京市教科院院长时龙认为教育要培养现代公民,以全民教育为本,以人才培养为本,以终生学习为本。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文朱永新认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绝对不能把学生的才能简单地划分为文科或者理科。好的教育,应该能让学生的智能得到多元化的发展。而从社会反馈的情况看,复合型和具有创新思维的创新型人才也是最受企业青睐的。面对企业认为学生大多是“半成品”还需“深加工”;高校不知培养能力型人才还是学术性人才;学生不明白为何一出校门就深感岌岌可危的尴尬局面,我们或许可以从刘路的“路”上看到一些启示,以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能挖掘他们更大的潜能。换句话说,教育应该破除种种评价指标,淡化标准化、尊重差异性、突出个性化,让每个学生能够自由全面个性发展。 刘路事件之所以获得多方的关注,不仅仅是因为攻破了西塔潘猜想这一世界数学领域的难题,中南大学的一系列“破格”举措的也引发了关于人才培养的又一轮探讨。校长张尧学表示,只要你证明有科研能力,中南大学一定提供足够的科研条件和发展平台。不少人认为,中南大学能够破格将学生聘为学校研究员是以一种非凡的勇气和决心为青年人才脱颖而作出的努力。 最近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在《我们还缺乏斯坦福式的创业型大学》一文中指出:很多世界著名的互联网公司创始人的创业年龄都是20多岁。比如,最近即将上市的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创业时仅仅19岁,苹果公司的乔布斯是21岁……所以,硅谷的风险投资界流传这样一句话——别给超过30岁的人投钱。 2011年国家投入科学技术支出2034.06亿元,但是我们的科研水平还比较低,特别是具有年轻创造力的青年学者往往被困于“围城”之中。调查显示,2008年国家主体性计划的项目负责人中35岁以下所占比例仅为7.6%。其中,863计划项目负责人年龄在35岁以下的比例为10.6%,科技支撑计划为2.5%,973项目为0.47%。这表明,我国科研领域论资排辈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于课题申报、经费下达、成果署名、成果评奖、职称评定、进修学习等环节,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发挥的作用有限。 20几岁,正值人生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的年轻人,有活力,有闯劲,有朝气,精力充沛,是最能适应新经济发展,接受新文化熏陶的人,也最具创业激情。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地,应该注意发现和培养具有发展潜质的青年人才,更重要的是要破除人为的学术壁垒,不拘一格降人才。正如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讲师聂长健所言,拔尖创新人才在总量上虽然只占到极少的数量,但是创造了大多数科研成果和全部的简短科研成果,发现和培养拔尖人才十分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