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毕业生和家长很着急,政府很重视,高校很用心,媒体很关注。
“就业难”对高校毕业生来说,是一种事实,还是一种主观感觉?是谁发出“就业难”的呼声和感叹?
让我们来听一听是谁在说就业难?从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来说,本科生说难,硕士生说难,博士生也四处奔波,愁嫁婆家。从学校层次来说,专科层次高校毕业生说就业难,本科高校毕业生说就业难,“211工程”学校的毕业生也说就业难。从区域性来说,西部边远地区高校毕业生说就业难,东部或中心城市高校的毕业生也说就业难。
一般来说,在人力资源市场中,学历层次高的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较高,这样,一个问题就出现了,如果硕士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岗位,低一个学历层次的本科生怎么办?到哪里去找工作?本科毕业生就业难,专科层次毕业生怎么办?到哪里去找工作?反过来说,专科层次毕业生能及时就业,本科层次毕业生为什么找不到工作岗位;本科层次毕业生能找到工作,研究生为什么不能及时就业?
结论是,“就业难”对高校毕业生来说,是一个相对的命题。对一个高校毕业生个体来说,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实质上不是就业难,而是择业难,是因为择业难的感受而发出的声音。 “就业难”,难在何处? 套用一句名言的语法结构来说话,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原因都是相似的,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各有各的难处。 进入我们视野的现象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表征为公务员的考录,一个岗位有几十个到几千名毕业生报考;表征为进校园招聘的用人单位在减少,以及招聘名额在减少;表征为在毕业生离校时,用人单位与毕业生规范签约就业协议的在减少;表征为毕业生在就业季节里四处奔走、赶场,“考霸”、“面霸”、“校漂“、“城漂”等词使用频率大幅度上升。由此得出结论说毕业生就业难准确吗?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准确地说难,难在毕业生找到一份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的难度增大了,难在找到一份管理类岗位的难度增大了,难在找到一份与自己就业期望吻合的工作岗位难度增大了。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岗位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和判断,比如学师范的从事教育工作,学临床医学的找一个医生的岗位。而满意的工作岗位、好的工作岗位则是主观的判断。 “就业难”,难的原因是什么?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形成有很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在供求关系上,每年毕业生总量大幅增加,成为社会新增劳动力的主体。全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从2002年的145万人、2003年的212万人、2004年的283万人、2005年的338万人、2006年的413万人、 2007年的495万人、2008年的559万人,2009年达到611万人,一路攀升。而我国同期经济社会发展所新增加的就业岗位数量基本稳定,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还出现下降波动。高校毕业生人数与社会新增就业岗位数相比较,已超过社会新增加就业岗位的半数,成为社会新增就业岗位的主要竞争者。高校毕业生数量一路攀升,发生以下变化: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快速完成了从“精英就业”到“大众化就业”的转换,有更多的毕业生要在更为“大众化”的相对低端的岗位层面就业,出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层面扩大、下移和分化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必然的变化,是高校毕业生劳动力资源的由数量增加的“量变”引发的“质变”。 其次,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持续存在。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待业是当前“就业难”的核心问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实质是经济社会需要大量的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熟悉某项操作与技能的实务型人才,但现实的人力资本供给却与这样的需求结构不相吻合,这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存在的合理解释。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一方面表现为专业结构性失调,学校之间在专业设置、招生问题上博弈,一些学校盲目追逐热门专业,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某类专业人才的供给与岗位需求不成比例,严重大于需求。另一方面,表现为毕业生就业能力结构性失调。就业能力是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大学生作为初次就业人群,其就业能力往往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在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双方之间存在一定的就业能力缺口,从而产生职位空缺和失业共存的状态。 高等教育相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既是现象也是规律,但是,高等教育改革如果不能快速响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其培养的学生就难以适应市场需要,导致人才市场上供需双方结构性矛盾突出,也使毕业生和家长无法得到合理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 第三,就业观念转变迟缓。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很大程度上跟就业观念有关,大学生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相适应的就业观念尚未普遍确立。有的毕业生宁愿等待,也不愿到与自己期望有差距的地域、部门、单位工作,造成观念性自愿待业现象。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已经在发生变化,只是没有快速地转变到与市场需求相一致的状态。大学生对自己在享受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学习机会的同时,还要对自己承担的择业命题需要有更深刻的认识。 解题“就业难“,各有各的责任。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体制和机制已经发展到“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体制和机制涉及到五个因素,即市场、政府、学校、毕业生、用人单位。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政府、学校、毕业生、用人单位共同作用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市场以信号的方式作用于政府、学校、毕业生、用人单位的行为。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及时、充分就业的各因素中,各有各的作用,各有各的责任。 政府有政府的责任。政府的责任在于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优化经济结构,增加对高校毕业生来说有效的就业岗位。以经济发展拉动市场对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创造更多的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并完善已经出台的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调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流向和流量。当前,各级政府应积极购买公共管理类岗位和公共服务类岗位,增加岗位供应量。政府的另一个责任行为是发布大学生人才市场信息,调控供求结构。发布国家或地区长期、中期、短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量及专业结构,对于调控供给市场有极大的作用,用于指导高等教育系统根据人才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学校科学定位、设置专业。大学生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的发布,有利于学生和家长对高校的选择与投入。 学校有学校的责任。高校应该在缓解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方面有更大的作为。一所高校应该有自己清晰的办学定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办学,以毕业生充分就业为荣办学,以人民满意为标准办学。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和培养模式,做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衔接。当前高校尤为重要的是要研究市场信号,加大学生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转学转专业,为大学生形成就业能力提供便利。 用人单位有用人单位的责任。用人单位在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处于强势,不守劳动法规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用人单位接收员工要求求职者有岗位工作经验,这就造成毕业生求职的困境,没有从业就没有岗位工作经验,没有岗位工作经验没法从业。用人单位要按劳动法规规范自己的行为,诚信用人,用人单位更有责任感的话,应该有培养毕业生的意识和气度。 媒体有媒体的责任。新闻媒体应大力宣传政府、高校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方针、政策、举措,宣传毕业生基层就业、基层成才、创业成功的事例,引导社会、家长和学生树立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和成才观。媒体不要去炒作北大毕业生去卖肉这样一个很正常的择业行为,也不要炒作每年的就业率数据。 毕业生有毕业生的责任。在我看来,毕业生本人在就业市场中是最能动的因素。一个拥有个人资本的劳动力个体,能否及时就业,关键因素是他自己。如果一个毕业生没有适应社会需求的劳动能力,进一步地说,这个个体具有适应社会需要的劳动能力而对自己的择业定位不准,那么这个毕业生能及时就业,是十分困难的。打个比方,值1500元的劳动能力,非要2000元的价格卖出去,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卖出去呢? 毕业生个体择业,实际是“营销自己”。营销自己就是要按社会的需要形成自己的劳动能力或者个人求职资本,并且以市场可以接受的价格把劳动能力销售给雇主。应该这样理解,高校毕业生择业,从进校时就开始了。我给大学生的建议是先形成价值,再根据市场确定价格;先“学会生存”,后谋求发展;“先上车,后找座位”。 |